项目展示

介休市综合汽车客运站建设项目

发布时间:2022-03-15 来源:建筑一所 作者:

介休市位于山西省中南部,因春秋时期晋国名臣介子推休逝于此而得名,是晋中市域副中心城市、太原都市圈南部区域性中心城市,也是山西省中部盆地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纲要确定的南部重要交通物流枢纽城市。

一、建设背景


介休市位于山西省中南部,因春秋时期晋国名臣介子推休逝于此而得名,是晋中市域副中心城市、太原都市圈南部区域性中心城市,也是山西省中部盆地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纲要确定的南部重要交通物流枢纽城市。

介休市汽车综合客运站服务范围覆盖全省,保障介休市以及周边吕梁、长治等地区群众出行,是全省标准最高、设施最全的县级客运站。作为介休市重点民生工程之一,项目建成后可以有效缓解介休城区交通拥堵问题,提高人民群众日常出行的便利与舒适,不仅对推动当地客运事业发展和改善城乡交通条件具有重要影响,而且对丰富城市面貌和加快城市扩容提质也有积极作用。


01.jpg


二、项目概况


根据客流量预测研究,介休市汽车综合客运站年平均日旅客发送量为6000人,按照二级客运站标准建设。

建设地点位于朝阳路与定阳路(东环路)交汇处西南角,规划用地面积为44799.29㎡,建筑面积为2925.07㎡。建设内容涵盖客运站、站前广场、社会车辆停车场、客运车辆停车场以及公交充电设施等。客运站设置售票大厅、候车大厅、母婴候车室、托运寄存处、问讯处、广播室、调度室、医疗救护室、值班站长室、站务员室、联运办公室和司机休息室等。


03.jpg


三、设计要点


流线是交通建筑设计的核心内容,通过优化的流线设计提高交通运行效率,可以为旅客出行提供最大程度的便利。

3.1  站前区交通组织

建设用地与周边城市道路存在高差,站前广场利用这个高差设计景观绿化带,提升环境品质。人流集散区与社会及出租车辆停车区、公交落客区之间设置隔离绿化带,弱化高差处的生硬边界,也避免旅客与车辆之间相互影响。

进站客流通过站前广场进入客运站购票和候车;出站客流从客运站东侧的出站通道达到站前广场,然后选择前往社会及出租车辆停车区或公交换乘区完成转乘;托运提取的行包在客运站西侧的行李托运厅完成运输,与进出站客流及外部车辆互不干扰。

3.2  运营车辆交通组织

长途运营车辆从定阳路(东环路)驶入站场,在客运站南侧落客、卸货、安检及休息,发车时车辆报班离站后驶入客运站西侧出站车道,从站场西北角驶入朝阳路;公交运营车辆在站前广场西侧的公交长途换乘区停靠,从站场西北角出口驶出。

当代交通系统趋于不同交通方式的衔接和多功能的集合,本项目建立了各功能空间之间适当的联系,考虑客流的行为特点,按最佳流线设计客流与运营车辆路线的同时,也提供了适当联系,方便乘客及时纠错,实现了相互转换的交通枢纽的功能。



3.3   站主体客流组织

客运站主体衔接站前广场与运营车辆站场。候车厅作为主要功能设置于客运站中部,票务与托运功能空间位于候车厅西侧,出站通道在客运站东侧。票务办理、货物托运提取、进出站客流等不同流线分别在各自的功能空间内运行,结合明显的导向标识,明确功能分区与出入方向,减少对流干扰。 



06.jpg




3.4  立面设计

综合客运站建筑往往是一个城市门户的形象代表。本项目充分考虑城市风貌规划的要求并体现了建筑的个性特征和时代精神。客运站主体为钢结构,将办公等后勤用房布置在客运功能用房上部,再结合屋顶网架结构高度,突出主体空间,延续交通建筑大空间的传统印象,强化客运站的主体地位。立面材料主要为石材与玻璃,带来稳重现代、简洁明快的建筑形象,不仅做到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同时反映了客运站大体量空间建筑的功能特征,强调了交通建筑作为城市门户的开放性特点。


07.jpg






四、项目总结


本项目现已竣工并投入运行,在日常生活中对改善当地城乡交通系统、推动介休市客运事业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也在繁荣城乡经济、拉动旅游服务和促进社会发展等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

对于具有较大空间和复杂流线的交通建筑,设计时应充分考虑的问题总结如下:

(1)交通建筑的主体功能是处理旅客及货物与交通工具的流动和相互连接。依据旅客流量和交通流量数据,通过科学测算,合理确定各种功能设施和空间的量化指标并合理布局,保证交通运行顺畅,避免交通瓶颈或空间浪费;

(2)当代交通系统趋于不同交通方式的衔接和多功能的集合发展,县级客运站的选址和规划设计要与周边的城市公交和农村班车等客运系统紧密联系,完善城市交通规划体系,缓解城市交通压力,提高出行的便捷性与舒适性;

(3)交通流线组织是设计的核心,包括长途运营车辆进出站流线、公共交通车辆进出站流线、社会及出租车辆进出站流线、旅客及货物进出站流线等。梳理各流线之间的关系与影响,注重各功能空间的品质与联系,方便进出站旅客快速便捷地换乘,还要统筹城市交通设施,充分考虑公共交通与社会车辆在站前区的停靠与接驳;

(4)从乘客需求出发,充分研究客流的构成特点和行为需求,提供全面的人性化服务,扩展交通建筑的外延功能。在建筑空间环境、材料选择、导向标识等方面,考虑舒适耐久与无障碍设计,为乘客营造便利、轻松、准确、包容的出行环境。



五、项目建成图


08.jpg

09.jpg


                                                                                                                                     技术审核:建筑结构专委会   刘芃


扫一扫,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