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信息

解码四重关系,守护城乡根脉——我院举办《城乡文化遗产的四重关系》专题讲座

发布时间:2025-07-25 来源:国土空间规划研究中心 作者:

随着城乡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从单体建筑修复向整体性生态维护、从静态保存向活态传承的深度转型,如何突破“见物不见人”“重形式轻内涵”的保护困境,精准把握遗产背后潜藏的多元关联与深层价值,已成为推动城乡高质量发展、守护文化根脉的核心议题。在此背景下,对遗产内在关联与价值的系统性认知愈发重要。

随着城乡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从单体建筑修复向整体性生态维护、从静态保存向活态传承的深度转型,如何突破“见物不见人”“重形式轻内涵”的保护困境,精准把握遗产背后潜藏的多元关联与深层价值,已成为推动城乡高质量发展、守护文化根脉的核心议题。在此背景下,对遗产内在关联与价值的系统性认知愈发重要。


为此,我院特邀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北规划设计大师何依莅临太原,围绕《城乡文化遗产的四重关系》核心内容开展专题讲座。何依教授长期深耕城乡文化遗产保护研究领域,其学术专著《四维城市》构建起中国城乡历史环境保护的理论框架与方法体系,开创的“在无序中发现秩序,在无意中寻找意义”传统村落研究范式及权威期刊发表的30余篇论文,为该领域理论创新与实践突破提供重要支撑。


微信图片_2025-11-01_110502_025.jpg


讲座中,何依教授以深厚学养和清晰逻辑,基于《城乡文化遗产的四重关系》精准阐释核心理论:她明确城乡文化遗产特指“聚落”,是建筑与环境、事物、人关联的有机整体,区别于单体建筑遗产,核心内涵涵盖时间、空间、人地及社会关系四大维度,有历史的演进,更有人类与自然环境的互动。随后,她以实际工作项目和国内外案例为支撑,层层剖析四重关系的深层逻辑:空间关系上,以山西太谷古城格局为例,揭示整体性形成的“规划秩序”与“有机生长”路径;时间关系中,通过华沙与大同古城重建对比,强调需尊重历史演化的真实性;人地关系层面,借韩江三角洲案例印证地理环境对聚落的“缘地性”塑造;社会关系维度,以宁波苏庄古村家族分布、山西柳林明清街熟人社会为例,展现社会结构与空间形态的深度耦合,让抽象理论变得直观可感。


通过这样的讲解,原本晦涩的遗产保护理论体系被拆解为可理解、可感知、可借鉴的实践逻辑,在场听众对城乡文化遗产的认知从碎片化的“建筑单体”全面升级为系统性的“关系网络”。


微信图片_2025-11-01_110530_201.jpg


此次讲座让规划师们深刻认识到,城乡文化遗产保护绝非孤立的单体修复工程,而是需要打破“见物不见人”“重形式轻内涵”的单一保护思维,从空间、时间、人地、社会四大维度搭建起全方位的系统性保护框架,在看似无序的城乡空间中找寻背后的根源和秩序,以专业角度探寻城市的“无序之序”。


何教授的四重关系核心认知在实际的规划实践中有很好的指引作用,无论是保护类规划还是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的村庄规划,都值得深入挖掘遗产背后的多元价值关联,让保护工作既守住历史本真、又延续生活温度,真正实现从“静态保存”到“活态传承”的理念升级,从而为城乡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学术交流

扫一扫,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