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信息

循迹古建,品味匠心——建筑设计一所“一所一品”文化建设活动

发布时间:2025-07-16 来源:建筑设计一所 作者: 高飞

建筑设计一所近日以“一所一品”文化建设为契机,走进晋北文化瑰宝——忻州古城,开启了一场穿越千年的建筑文化探索之旅。

建筑是凝固的史诗,古建是岁月的低语。为深化团队对传统建筑文化的理解,激发创新设计灵感,建筑设计一所近日以“一所一品”文化建设为契机,走进晋北文化瑰宝——忻州古城,开启了一场穿越千年的建筑文化探索之旅。


微信图片_2025-11-01_105159_034.jpg


古城寻踪:解码晋北建筑密码


忻州古城,这座始建于东汉的晋北要塞,历经明清两代的精心修缮,至今仍完整保留着“一城三院”的独特格局。当第一缕晨光穿透薄雾,青砖灰瓦的城墙便披上了一层金色的纱衣,飞檐翘角在光影交错中苏醒,仿佛在诉说着千年的故事。


漫步在古城的街巷间,脚下的每一块青石板都镌刻着岁月的痕迹。抬头望去,屋檐下的雕花雀替、门楣上的吉祥纹样,无不展现着古代匠人的精湛技艺。这些沉默的建筑语言,正等待着我们一一解读。


微信图片_2025-11-01_105222_082.jpg


建筑形制:凝固的音乐


忻州古城的建筑布局严谨有序,体现了中国传统城市规划的智慧。南北大街为中轴线,东西巷陌纵横交错,形成了“十”字形的城市骨架。这种布局不仅符合古代军事防御的需求,也暗合“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使古城在功能与美学上达到和谐统一。


古城内的民居以四合院为主,遵循"前堂后寝、左右厢房"的格局,体现了儒家伦理的尊卑秩序。院落中轴线上的正房高大庄重,两侧厢房对称分布,形成围合式的私密空间。而商铺则多为“前店后宅”或“下店上宅”的形制,既满足商业需求,又兼顾居住功能,展现了古代建筑灵活务实的设计理念。


晋北建筑的屋顶形式多样,硬山、悬山、歇山顶错落有致。忻州古城的官署、寺庙多用歇山顶,飞檐高翘,如大鹏展翅;民居则以硬山为主,线条简洁,但檐角仍微微上挑,增添轻盈感。屋脊上的吻兽、瓦当上的纹饰,不仅具有防火辟邪的实用功能,更赋予建筑流动的韵律,宛如一首凝固的音乐。


作为军事要塞,忻州古城的城墙厚实高耸,马面、垛口、瓮城等防御设施保存完好。瓮城的设计尤为精妙——敌人攻入第一道城门后,会陷入四面合围的“死亡陷阱”堪称冷兵器时代的建筑杰作。


微信图片_2025-11-01_105227_658.jpg


匠心传承:细节处的精神


忻州古城的每一处细节都凝聚着古代匠人的智慧与虔诚。他们以木为笔、以砖为墨,将文化信仰镌刻在建筑的肌理中。


古建木构架以榫卯连接,不用一钉一铁就能屹立千年。忻州古城的大木作(梁架、斗拱)粗犷有力,小木作(门窗、隔扇)则精雕细琢。尤其是“斜栱”的应用,通过杠杆原理分散屋顶压力,展现了力学与美学的完美结合。


门楼、照壁上的砖雕是晋北建筑的灵魂。忻州古城的砖雕题材丰富,既有“松鹤延年”“麒麟送子”的吉祥图案,也有“渔樵耕读”的生活场景。匠人采用高浮雕、透雕等技法,使冰冷的砖块焕发生机。南关大街某宅院的"葡萄纹"照壁,雕工细腻,葡萄粒粒饱满,寓意“多子多福”,堪称明代砖雕的典范。


微信图片_2025-11-01_105232_290.jpg


古今对话:保护与创新的思考


在"“一所一品”文化建设活动中,我们不仅记录古建风貌,更要思考如何将传统智慧融入现代设计。忻州古城的修复工程中,采用了“修旧如旧”的原则,同时巧妙融入了现代功能需求,这种保护与创新并重的理念值得我们借鉴。


通过这次活动,我们深刻体会到:古建筑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文化的载体。作为当代建筑设计师,我们有责任在创新设计中传承文化基因,让传统建筑智慧在新的时代焕发光彩。在循迹古建中品味匠心,在传承创新中筑就未来。


微信图片_2025-11-01_105237_104.jpg














扫一扫,关注我们